容器在发生重启后,会出现内网IP的改变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还是通过IP+PORT的形式访问容器,会导致访问异常。因此容器的内网访问通过服务注册发现的机制来完成。操作如下:
1)填写监听的「容器端口」
2)选择容器的「通信协议」
?> 服务创建后会自动添加DNS记录,服务以 <服务名>:<服务端口> 的形式暴露访问端口
负载均衡可以扩展服务的访问能力到外网,平台支持「HTTP/HTTPS」七层和「TCP」四层两类负载均衡。
七层负载均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挂载到服务:
第一种是在「创建服务」时添加。
第二种是先在「负载均衡」组件页面下创建负载均衡,再选择需要挂载的服务。
这里以第一种为例,第二种详见3.6.2,操作如下:
1)首先「开启负载均衡」
2)如果负载均衡已经存在,可以直接下拉选择;如果负载均衡不存在,可以点击「添加」icon,创建一个负载均衡实例
?> 创建负载均衡实例需要以下信息:
**名称·:**长度为2-64的小写字母、数字或"-", 不能以"-"开头或结尾。
**描述:**负载均衡的文本描述。
**计费方式:**负载均衡的计费方式,当前仅支持按流量计费。
**域名:**负载均衡绑定的域名,详见3.6.5。
3)填写「路径」,将域名下的某个子目录指向服务。
该服务的域名访问方式是 <域名>/<路径>
将四层负载均衡挂载到服务,操作如下:
1)点击左侧菜单栏「负载均衡」,进入负载均衡组件页面
2)点击「TCP」,切换到TCP四层负载均衡子页面
3)点击「添加负载均衡」,打开负载均衡创建页
?> 创建负载均衡实例需要以下信息:
**名称:**长度为2-64的小写字母、数字或"-", 不能以"-"开头或结尾。
**描述:**负载均衡的文本描述。
**IP类型:**服务的IP访问方式,包括内网、电信、联通。内网类型用于服务在同一区域下被其他空间服务访问的需求。
**计费方式:**按带宽计费。如果选择内网,则不计费。
**带宽限制:**限制负载均衡最大带宽。
**后端服务:**选择负载均衡挂载到的服务。
**转发规则:**配置负载均衡的「监听端口」到服务的「后端端口」。
4)点击「创建」,完成四层负载均衡的创建